保健食品的定义: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标识:
保健食品标识在行业内俗称“蓝帽子”,只有通过国家审核批准的保健食品,才能获得该标识,标识的下方注明了该产品的批准文号,同时标注了批准部门,一个产品对应一个批准文号。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sfda.gov.cn点击“企业查询”栏目进入“保健食品”项查询。
如何识别真假保健食品:
第一,购买保健食品确保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第二,看有无“小蓝帽”标识这是国家为让消费者辨认区分真假食品的特制标志。
第三,其次看包装是否规范,有无清晰的或无法识别的部分。
第四,看GMP认证标志:GMP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医药企业良好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规范,是我国药品和食品生产的强制项目。
第五,看成分表:消费者要仔细看产品成分说明,大家购买时一定要看仔细。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
(1)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保健食品按照规定的食用量食用,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危害。药品可以有毒副作用。
(3)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药品可以注射、涂抹等方法。
(4)可以使用的原料种类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警惕:保健食品五大非法宣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示,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辨别保健食品宣传真伪时,要注意五大非法宣传陷阱:
1.“药到病除”不可信。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如“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
2.“健康讲座”为促销。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3.“免费活动”为洗脑。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声称根治百病。有些活动时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4.“权威证明”属虚构。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
5. “专家义诊”是骗局。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不少老年人受免费吸引从而进行体检或咨询。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不少老年人因此被诱骗购买了一堆无用处且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
特别提醒:
1、通过正规的商场、超市、保健食品专卖店、药店等单位购买保健食品,谨慎对待以会议营销、电话订购、网络直销等方式销售的产品。
2、购买保健食品应索要购货凭据或发票,并妥善保存以备发生消费纠纷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华州区杏林镇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