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领先的企业技术服务平台贤集网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科普辟谣 — 正文

十大食品安全谣言盘点,小编带你们来辟谣!

十大食品安全谣言盘点,小编带你们来辟谣!

食品安全、食品谣言是当下网民关注度最高的两类食品舆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2018年传播热度较广的10大食品安全谣言。


01、谣言一:白米饭是垃圾之王


流言:白米饭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而且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7,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诱因。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表示,从未定义过什么“垃圾食品”。白米饭的升糖指数虽高,但正常食用并不会影响到健康。此外,面条的升糖指数是82,馒头是88,相比而言,白米饭的升糖指数在主食类中并不算特别突出,而且营养丰富,正常食用没有问题。

十大食品安全谣言盘点,小编带你们来辟谣!



02、谣言二:隔夜水致癌不能喝


流言:隔夜水产生的亚硝酸盐会致癌。


真相:别担心!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亚硝胺」,这种名叫「亚硝胺」的物质的确是致癌物。但前提是:过量。


就隔夜水中的那点亚硝酸盐,离超标都还差很远,根本不会致癌。当然,如果是敞开盖子放了很久的水确实不该喝,毕竟容易掉灰。


03、谣言三:大蒜炝锅会引发癌症


流言:大蒜炝锅会把“好蒜”变成了“毒蒜”,成为了导致癌症的元凶之一。


真相:大蒜炝锅确实会产生致癌物丙烯酰胺,但数量极少,该物质为2A级致癌物,不属于已知对人类有致癌能力的1级致癌物。此外,炝锅时大蒜只是作为配料,每1克的大蒜平均仅能生成0.2微克的丙烯酰胺,一人份的菜中用几克大蒜就足够了,所以能产生的丙烯酰胺实在有限。


十大食品安全谣言盘点,小编带你们来辟谣!


04、谣言四:吃小龙虾得“哈夫病”


流言:由于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所以携带很多寄生虫,食用可能导致包括“横纹肌溶解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真相: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症,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1924年欧洲第一次报道了这种疾病,1932年瑞典出现了类似病例,美国、巴西、日本等多个地区也都有过零散报道。


至于哈夫病的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患者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规律。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案例。


至于寄生虫,小龙虾的确可能携带寄生虫,但这也不是它的专利,其他水生生物同样可以携带,比如蛙、螺、贝、鱼、菱角等都可以。


不过经过 6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充分加热,就能消灭寄生虫。所以在食用小龙虾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烧熟吃。


05、谣言五:加热的味精致癌


流言:味精的温度高于 120 ℃ 时,会产生致癌物。


真相: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当谷氨酸钠加热到 120℃ 以上,可能产生焦谷氨酸钠——传说中的致癌物。


但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焦谷氨酸钠压根儿不会致癌,只不过让味精失去了原有的鲜味而已。


十大食品安全谣言盘点,小编带你们来辟谣!


06、谣言六:吃芹菜杀精


流言:芹菜吃多了“杀精”,所以男人不能多吃。


真相:芹菜中含有一种叫芹菜素的东西,又叫芹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科学家用芹菜素做实验,发现它似乎对小鼠的睾丸有一定毒性,对雌性小鼠的生殖能力也有负面影响。但是从目前能看到的一些其他动物的实验来看,芹菜杀精的结果并不一致。


最重要的是,剂量决定毒性,芹菜中芹菜素的含量通常低于千分之一。对小鼠有毒的芹菜素剂量如果换算成芹菜,相当于成年人每天至少吃10公斤芹菜,谁会这样吃呢?


07、谣言七:生理期喝红糖水能补血止痛


流言:生理期时喝红糖水既能补血,又能止痛。


真相:现代医学中可以分析检测的血,红糖是补不了的。虽然“补血爱好者”经常说:“传统医学中的血不是现代医学中的血”,但在多数情况下,比如手术后、生理期或者贫血患者,人们期望补的是血管里流动的、现代医学意义的血。对于这种血的补充,红糖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红糖中也没有什么“止痛”的成分。不过,“痛”是一种主观体验。糖能刺激身体分泌多巴胺,让人体感到愉悦——愉悦了,可能就不觉得那么痛了。简而言之,任何让你感到舒服愉悦的方式都能有类似的“止痛功效”。


十大食品安全谣言盘点,小编带你们来辟谣!


08、谣言八: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有剧毒


传闻:国内食盐添加的“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氰化钾”,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因此吃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真相: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它是低毒物质,按照我国国家标准的规定,食盐中的抗结剂以亚铁氰根计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10毫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专家委员会的评估数据,亚铁氰化钾要造成人健康上负面效应,至少每天成年人要摄入1.5毫克。


09、谣言九:央视曝光17种巨毒食品名单


流言: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转】央视及各大卫视曝光17种巨毒食品名单》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真相:经查证,文章中罗列的食品安全信息,实为恶意篡改编造或是对旧闻翻炒的谣言,该谣言危言耸听,以PS、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方式制造谣言,恶意传播已造成部分公众恐慌。

十大食品安全谣言盘点,小编带你们来辟谣!



10、谣言十:酸奶含糖比可乐高


流言:不管是含糖量还是碳水化合物,1盒酸奶都超过2罐可乐。


真相:1盒酸奶和2罐可乐之间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


首先,1盒酸奶的规格有多大?是100克还是200克?可乐大小也没有具体说明,因此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其次,从营养价值的角度,1小盒酸奶和2罐可乐之间的比较也完全不成立。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因为饮料营养成分表里是“每100克”的含糖量,以三元配餐酸奶为例,1小盒酸奶是10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0.8克,1罐迷你版可乐的规格也有200ml,营养成分表里显示“每100毫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0.6克”。也就是说,1罐可乐的含糖量肯定比1小盒酸奶的含糖量要高,更别说2罐可乐了。



来源:315消费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

不吐不快,我来说两句

相关新闻

坚果可不能乱吃,已经有人住进ICU了

秋意渐浓,要到赏银杏的好时节了。除了金黄的叶子,还有人采摘食用银杏树的果实——白果。然而,每年都有不少因捡食路边白果而中毒的报道。前不久,成都的周女士将白果煮透并炸制后,当零食吃下一斤半多。她前往医院求医时突然倒地,不停抽搐并口吐白沫,直接住进ICU...

10月23日 16:36

四季养生,口味咸淡也要选对哦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别,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而食物性味之偏,对五脏的影响各不相同。 ...

10月23日 16:33

低温酸奶还是常温酸奶好 ,看这篇就懂了

很多朋友特别喜欢喝酸奶,可是普通酸奶都得冷藏,学生党或者上班加餐或者外出游玩,实在不方便带。在这点上,常温酸奶确实很给力,常温储存保质期都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可是,大家都吐槽「活性菌都被杀死了,没低温酸奶营养」,关于活菌,有必要这么在意吗?...

10月23日 16:30

山楂虽好,这几类人可不能吃山楂哦

除了可以健胃消食外,山楂的营养、保健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10月23日 16:22

孕妇饮食要注意,蔬菜可不要吃错了哦

孕妇一定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但是孕妇吃蔬菜也是有禁忌的,具体什么禁忌,来了解一下吧!...

10月22日 16:31

最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