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是凹下去;籽儿是白的、黑白籽儿分布过于明显,真相是这样吗?对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专家王强、宋雯给出解释。
专家一致表示,“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是凹下去”的说法是错误的。
专家说,当前,市售西瓜绝大多数是自然成熟,设施、地域等栽培调控可实现西瓜周年自然成熟上市;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西瓜酸,无催熟的必要性。在先尝后买的市场背景下,催熟西瓜是瓜农自毁销路的做法。
“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属于西瓜品种特征形态,除少量受发育中各种条件影响的畸形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种特征形态。”专家进一步认为,个别畸形西瓜说是普遍现象,并通过媒体广为传播,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即使催熟西瓜使用乙烯利,抑制内源生长素的合成,促进果实成熟,也未见有改变西瓜形态的报道。乙烯利催熟西瓜,有试验表明瓤是红色的,但籽全为白色。
专家还介绍,乙烯利催熟常见的黑籽西瓜,有试验表明,如催熟前果肉尚为白色,则催熟后瓤是红色的,籽仍为白色;如催熟前果肉中心已为红色,则催熟后西瓜瓤果肉全红,中心籽黑色,周边籽白色。自然成熟的西瓜,授粉完全的种子,成熟后为黑色;未授粉的瘪籽仅有种皮,成熟后为白色。
黄瓜刺多且密集是用了激素?
专家:“带刺”黄瓜取决于品种
近日,网传“98%的黄瓜都是用了药,黄瓜尖儿有突起就是打药的;黄瓜刺儿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室主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徐东辉表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徐东辉介绍,黄瓜尖儿有突起现象的确可能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但应正确认识植物生长调剂的作用和风险。2,4-滴和氯吡脲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提高坐果率、诱导单性结实(不经授粉受精而形成无种子果实)、促进结果,改善产品质量和品质等功能,在果蔬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都是低剂量使用,如果使用不当易出现畸形果,甚至出现相反作用,因此在果蔬产品中残留极低,对消费者来说食用安全风险很低。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对黄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别在安全参考剂量的0.146%和0.005%以下。因此,食用施用过2,4-滴或氯吡脲的黄瓜是安全的。
徐东辉认为,黄瓜果实带刺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黄瓜新鲜程度的一个外观表征。但黄瓜果实是否带刺、带刺多少,主要取决于黄瓜的品种特性,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来源:新华网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